裝備制造業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工作母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重任,可以說她是工業的心臟和國民經濟的生命線。
近年來,隨著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導致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裝備制造業也不例外。裝備制造業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大裝備需要進口,而一般機械產品大量過剩。處于這種結構性產能過剩中的裝備制造企業未來將做出怎樣的投資選擇呢?為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學者,為產能過剩行業中的相關企業尋找合理的投資選項。
低端產品賠本賺吆喝 高端產品悶頭賺大錢
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陸燕蓀看來,裝備制造業的產能過剩主要是結構性的,存在產能過剩的行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技術附加值低的一般裝備制造,而先進裝備仍然需要進口,市場依然很大。
比如,就一臺數控機床來看,床體本身的質量、精度對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加工速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數控機床所配的數控系統,包括伺服驅動器和伺服電機的質量和精度。一臺好的床體配一臺普通的數控系統,只能成為一臺普通的數控機床;一臺普通的床體配一臺好的數控系統,通過軟件補償,可以成為一臺好的數控機床。它們的價格和市場前景都有著天壤之別。
目前,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數控機床產品都依靠進口。如何提高裝備制造的技術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停止低成本重復建設是改變產能過剩的主要途徑。
最近美國提出“再制造”和“無廢棄物制造”的概念。在以前,美國制造的“阿帕奇”軍用直升機,使用幾百個小時后就要到工廠里進行硬件檢修,更換磨損零件;而現在,只要在前方對主要部件噴涂離子涂料就可以了,飛機不用更換任何設備。
同時,“極端制造技術”也是目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有了先進的“極端制造技術”,人們就可以制造非常“大”和非!靶 钡墓I產品。例如:三峽工程使用的70萬千瓦水輪機組重量達到430噸,而它卻是完整的“一件”物品,由鋼水一次澆鑄而成。要制造這個龐然大物,必須防止鋼水冷卻不均勻導致的開裂、起泡現象,所以在實際澆鑄前做了大量的數字化模擬澆鑄。再比如,航天器使用的微型液體泵,有的只有蚊子的吸管那么小,這也是利用“極端制造技術”才得以實現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馮昭奎認為,目前制造業已經與高新技術廣泛融合,美國波音公司制造的波音777飛機,其中超過50%的材料是復合材料,飛機的部件之間廣泛使用粘合技術而不是傳統的焊接技術,這使得飛機的重量大大減輕。同時完全使用數字化設備生產制造,這使得它的研發周期縮短了40%,返工減少50%。